--69载守候“候鸟驿站”,翎羽绘出美好家园
5月17日,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年观鸟活动正式落下帷幕,这场以“守护青山精灵 共建生命共同体”为主题的盛会,汇聚来自湖北各地的19支专业观鸟队,揭开了长江中游千年鸟道保护的生动图景。
拍摄者:王成峰
候鸟驿站:翎羽画出的千年鸟道
地处武陵与大巴山脉交汇处的大老岭,是“东亚—澳大利西亚”候鸟迁徙通道西侧,是候鸟越冬和夜间迁徙的关键栖息地。近年生态监测成效显著,截至2024年底,已捕捉到308种鸟类活动影像,占全省鸟类总数一半以上,其中就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、黄胸鹀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、小鸦鹃、仙八色鸫等珍稀物种。
本次观鸟活动,19只队伍共计观测到鸟类165种,其中观测发现蓝短翅鸫、灰眉岩鹀、纯色山鹪莺3种保护区新纪录,再次刷新大老岭保护区鸟类名录。同时,多只观鸟队伍观测到“鹰柱”等自然奇观,众多猛禽借助气流,于空中盘旋上升所展现的雄伟景象。经专家辨别,这道绚丽多彩的景观,正是凤头蜂鹰所缔造。
凤头蜂鹰 拍摄者:摇星
蓝短翅鸫 拍摄者:董钰鑫
灰眉岩鹀 拍摄者:韩宇
纯色山鹪莺 拍摄者:余建林
生命对话:69年的守护照亮千年鸟道
鸟儿是森林里的精灵、天空的宠儿,也是生态环境的“晴雨表”和“监考官”,它们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,“良禽择佳木而栖”也因此而来。自1956年大老岭国营林场成立以来,这里便开启了植树造林的历程。从市级自然保护区逐步晋升为国家级,保护力度不断升级——从最初"人员巡护+视频监控"的基础防护,到如今以林长制为抓手构建"联防联治"体系,保护手段持续迭代创新。正是这些不懈努力,才让我们得以见证红腹角雉在林间翩翩起舞、红腹锦鸡昂首阔步的动人景象。据近些年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分析显示,保护区林麝的相对多度指数(RAI)由2020年的0.27增加为2024年的0.29,增加率为7.41%,林麝的分布范围从 2020 年占保护区总面积(14225hm2)的16.12%上升至 2024 年的 20.15%。
保护区生态环境,得益于69年来几代大老岭人的坚守和辛劳付出,才成就了保护区高达90%的森林覆盖率,197 科 953 属 2495 种高等植物、5 纲 32 目 109 科499 种脊椎动物在此安家栖息,让大老岭保护区成为湖北省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,也成为了众多留鸟、候鸟栖息、停留的家园。
诗意栖居:观鸟经济让村民享到生态福利
近年来,“观鸟热潮”已经实实在成为村民致富的渠道。大老岭作为候鸟重要迁飞通道的奥秘被环志监测揭开,吸引全国各地观鸟爱好者到大老岭开展观鸟活动,人数逐年增多。保护区周边居民也抓住这波“福利”,发展出“观鸟+森林康养”农家乐20余家,全年每户增收约2万元。
今年清明、五一期间,保护区周边农家乐房间一间难求,据初步统计,来自上海、广州、江西、安徽及湖北等各地的20余批次100余名观鸟爱好者齐聚于此,武汉观鸟爱好者已经连续3年到大老岭千斤园村农家乐吃住、观鸟,村里的农副产品也从集中外销变为就地销售,村民已然在家门口端上“绿色碗”吃上“生态饭”。
拍摄者:彭刚志
观鸟,不仅是一项健康、文明、绿色的休闲活动,更是一种亲近自然、释放自我的方式,它能让人们在绿色、快乐出行中贴近自然、走进自然、融入自然,感受人与自然的神秘共鸣。大老岭保护区将永远驻守在三峡坝区库首,守护这“千年鸟道,万里青山”,与周边居民一起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。(通讯员 林郁柳)